為什么拜銅關公像
關羽去世后,逐漸被神化,被民間尊為“關公”。有溫酒斬華雄,五關斬六將等。這些都生動樹立了銅關公像在人們心的高大形象。關公并沒有要別人拜他,這是人們自發(fā)的。人們對關公的崇拜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后,以形成這種關公文化而至今還被人膜拜,這些都跟關羽的性格和為人有關。人們現(xiàn)在之所以要拜關公,不僅僅是歷史文化的傳承,關鍵還在于我們對他身上展現(xiàn)出來的這種忠義之心,俠肝義膽的精神所吸引。

關羽最被人強調的品質就是“義”,而在華人的觀念里,這種“義”應該被置于價值觀的中心。在異鄉(xiāng),尤其是商人,他們依靠人際關系網來維持商業(yè)運作,互相信賴與扶持尤為重要。而端正的品行是產生“信”的重要條件,所以關羽所代表的“義”漸漸地被世界各地華人所推崇。

在三國時期,關羽和劉備、張飛桃園三結義,追隨大哥劉備南北征戰(zhàn)。后戰(zhàn)亂之中三兄弟失散,遇曹操,曹操以寬厚待之,雖然受到曹操何等的優(yōu)待,關羽都沒有背棄對劉備的忠信。后來曹操身邊人很多勸曹操不能得到關羽就殺掉他,曹操惜才,放走了關羽。清代的毛宗崗本《演義》將關羽作為“義絕”,極力強調他的“義”。在《演義》中,關羽在赤壁以壓倒性的兵力伏擊敗逃的曹操,卻為了報答曾經受到的恩義將他放走,悄然垂首而歸。關羽曾與諸葛亮約定,若放走曹操便可取走自己首級。這就是著名的曹操敗走華容道。即使對方是敵人,“義絕”關羽寧可丟掉自己的性命,也一定要報答曾經受到的恩義。

對于以相互信賴為最重要標準的商人來說,這種“義”應該被置于價值觀的中心。關帝至今仍作為財神在商人群體中受到篤信,原因正在于此。可見,關公崇拜不僅是封建統(tǒng)治階級加強封建統(tǒng)治的需要,也是民間結幫派社團增強生存適應能力的需要。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秘密結社中,人們尊關羽為“關二哥”,自覺的請他來監(jiān)督誓言的執(zhí)行。此外,關公的角色在清朝發(fā)生了改變,與康熙、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(yè)活動十分繁榮有著很大關系。當時,各行各業(yè)都借“三國”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(yè)神。

如相傳關羽年輕時曾賣過豆腐,豆腐業(yè)也就借此供奉關羽為豆腐業(yè)的神了;燭業(yè)則因關公秉燭達旦,恪守叔嫂之禮,而奉其為神;更有趣的是理發(fā)業(yè)、屠宰業(yè)、刀剪鋪業(yè),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,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,也把關公奉為了神…… 與此對應,關公還同時肩負了各行各業(yè)財神的使命,求財之人無不膜拜關公。因為他這種高大的形象,能給人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。




